|
29-呼唤新型“门氏风格研究”(五)时间:2015-06-08
正当人们普遍认为“门捷列夫矿藏”,已被发掘殆尽之际,中国探索者发现:在此矿之下,还深藏着一个“比它大N倍”的宝藏——“门捷列夫方法论矿藏”。 正是对它的发掘、开发,导致了“方法论革命”现象与规律的发现。 1“西方门学”的“科学观革命” (1)迄今为止,“科学革命”被普遍认为是引起了“科学观变革”的重大创新。诚如中国科学哲学泰斗黄顺基在《科学革命史·中译本序》中指出:“科学革命论”的鼻祖库恩的奠基之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便是“从1945年开始对科学革命所引起的科学观的变革进行了前后长达30年的研究”的成果;另一著名美国科技史学泰斗科恩的代表作——《科学革命史》,也是研究“科学革命引起科学观变革”的经典。 (2)“本系列论文之二十六”(简称“文二十六”)等指出:卢瑟福、玻尔提出的“原子嬗变理论”、“原子结构理论”,两度在更深一层的“物质结构层次”上颠覆了“原子不变、不可分”的科学观,应是库恩、科恩确立的“科学革命论”视野下的经典例证——这一“变革”的意义,类同于爱因斯坦颠覆了牛顿的“不变”科学观。 2科学革命的两种类型 (1)“文十八”等已提出并初步论证:“牛顿革命”可分为两个层面——“理论革命”与“方法论革命”;前者导致“科学观”(科学内容)的变革,后者导致“方法论”(结构形式)的变革。 (2)从“文二十三”等还可见:欧几里得最伟大的创造是“公理方法”、最伟大的业绩是掀起了“欧氏方法论革命”——由此,导致了延绵两千多年、横贯N科的历史性潮流——公理化!欧氏的科学观已多方被颠覆,但其方法论仍相对“不变”! (3)由此可见,欧氏风格最本质的特征,亦即它与“非欧几何科学风格”的最根本区别是——“方法论革命”;而比较之下,则非欧几何仅仅是“理论革命”、仅导致了科学观的“变革”! (4)由上还可见,“非欧风格”是单一的、平面的“理论革命风格”;“欧氏风格”是立体的“理论—方法论革命风格”!这样,就导致了“科学革命”(以及“科学风格”)的研究与认识,从“平面”到“立体”的升华! 3 “中国门学”探索的“方法论革命” (1)以上述“两种类型”为背景参考系,可提出一个问题——“门广”是否也同“欧广”(全称“欧几里得方法论跨学科<跨圈>推广应用”)、“牛广”那样,将导致又一轮“方法论革命”呢?对此,当代科学哲学与方法论权威专家柳树滋(曾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哲学组<自然辩证法方面>特聘专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早在1993年就作出了肯定的回答。 (2)随后,柳教授在《门捷列夫学的新境界——凯德洛夫与王克强门捷列夫学比较研究》(约1.6万字,载《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英文版1996年第4期)中指出:中国门学研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令人深感意外的门捷列夫学的新构想:‘门捷列夫周期系方法及其移植与提高’;进而在此基础上展示了一个方法学的新境界:‘科学路线模式’”。 “前者做了三项凯氏所没有做过的工作:门氏周期系方法的发现、门氏周期系方法的移植和门氏周期系方法的提升;后者做了一项迄今为止方法学工作者尚未做过的工作:‘科学路线规律’或称‘一种新的科学整体化模式’的发现与应用。” (3)上述内容的核心之一是探索“门捷列夫方法论革命”——曾表述为:“门捷列夫周期系方法及其移植与提高”(简称“门高”),现已改述并简称为“门广”,其要点是: 将“门捷列夫方法论”有计划、跨学科地应用于科学技术史、元素演化理论、科学一体化、选题研究与管理研究等一系列领域,导致了《技术周期系图表》、《科学方法周期系图表》(此两表已有力证明“门捷列夫方法论”是开发知识资源的核心科技)、《教学书周期系图表》等一系列内容殊异,但深层结构与元素周期表一致(并皆类同于盖尔曼“重子周期表”——参见本报2013年8月2日《杨叔子序》)的理论工具的涌现。 显然,上面从“方法论视野”初步探讨的“门氏风格”与“科学革命”的“立体化”,乃是一个极重大的、“框架结构性”的命题;那么,是否还可从新的“视野”来看此命题,并再出新招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