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28-呼唤新型“门氏风格研究”(四)

时间:2015-06-08     作者:时栗芳 春雨【原创】   阅读


    内容提要:
“门氏风格研究”的发展趋势:从“西方门学风格”到“苏俄门学风格”

  大名鼎鼎的红楼梦学(简称“红学”)、“敦煌学”等的研究对象,皆是堪称经典的学术遗产;苏俄门捷列夫学(简称“苏俄门学”)也是类似的情况——它的研究对象是“门捷列夫的理论及其他学术遗产”。

  1凯德洛夫院士与“苏俄门学”的代表作

  1)凯氏创立“苏俄门学”

  (1)凯氏是著名的化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哲学家。他创立的“苏俄门学”之所以不仅是苏俄的、也是世界科技史学与科技哲学的经典,乃因为它至少建立在两个极不寻常的基础之上——

  一是门捷列夫的全部著作、手稿及其他档案材料几乎无一遗漏地完整地保存在他工作了40年的圣·彼得堡大学“门捷列夫档案-博物馆”中;

  二是凯氏极其严肃的学风与极其详尽的研究,造就了“被看作是高不可攀的凯氏门捷列夫学的基本框架。”(柳树滋语)

  (2)也许正是在上述基础上,当年凯氏还创立了“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与技术史研究所”并兼任首任所长,“苏俄门学”是该所首屈一指的拳头产品、品牌产品。

  (3)凯氏是罕见的“高产科学作家”,他一生居然写了近50部专著和800多篇论文。据“俄罗斯科学院自然科学与技术史研究所”奥列尔所长访问武汉大学时讲:凯德洛夫是天才,他常用打字机敲打论文,洋洋万言,一挥而就,很少修改。

  (4)凯氏是前苏联学术权威,与列宁是朋友,曾任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委员会主席。其在前苏联的地位,类似于郭沫若在中国的地位。

  (5)凯氏是数一数二的世界科技史学、科技哲学泰斗,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位世界级学者也一度在中国科技史学、科技哲学界产生了长期的重大影响。

  (6)“苏俄门学”是凯氏的“起家本领”与“看家本领”,据留学俄罗斯科学院哲学所的中国留学生鲍鸥在她的副博士论文——《凯德洛夫的思想对中国现代科学哲学的影响》中讲:“在凯德洛夫研究成果中,门捷列夫周期律发现史以及一系列与此相关的化学哲学的深入研究几乎占据2/5部分。”

  在一定意义上,凯氏的上述成就与声誉,皆是建立在“苏俄门学”基础上的。

  2)“苏俄门学”的代表作与权威观点

  (1)凯德洛夫的《伟大发现的一天》

  1957年,凯德洛夫出版专著《伟大发现的一天》(相当于中文40万字)中,以大量的事例证明门捷列夫周期律是在1869217(公历31)发现的。

  1981年他又出专著《伟大发现的显微解剖——献给门捷列夫定律一百周年》,更详细深刻地论述与论证了这个颇有影响的“苏俄门学”权威观点——“一天发现说”。

  (2)特里福洛夫院士的《关于门捷列夫周期律发现史的第二种说法》

  1990年,当代“苏俄门学”权威——特里福洛夫,在代表作《关于门捷列夫周期律发现史的第二种说法》(相当于中文2.2万字)中列举与逻辑分析大量史料,指出——“周期律不是在217日一天之内发现的,这一发现是在215日至17日三天作出的。”

  面对上述“权威观点”之争——特氏试图以“三天发现说”颠覆“一天发现说”,笔者感叹之余,也联想到中国的红楼梦学——其考证之详尽,甚至深入到了某次宴会是林黛玉、还是贾宝玉坐左边,用的什么茶盅、酒杯、筷子……

  2门捷列夫学说的三条主要发展线索

  当代科学方法论权威专家柳树滋教授(曾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哲学组(自然辩证法方面)特聘专家、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方法论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等学者,通过历时29年跟踪了解与长达15年的“国际门捷列夫学比较研究”,在《门捷列夫学的新境界——凯德洛夫与王克强“门捷列夫学”比较研究》(全文1.6万字;柳树滋,《中国社会科学》中文版1995年第2期、英文版1996年第4)和《“门捷列夫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纪要》(林永康,《科技进步与对策》1995年第5)等文章中,确认:

  1995524日,多位科学史、科学哲学与方法论权威专家云集北京,召开了“‘门捷列夫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会议确认:

  自门捷列夫学说诞生以来,已有三条基本发展线索:从化学和物理学的角度,深化与完善元素周期系理论的工作,主要是由摩斯莱(H.G.J.Moseley)、薛定谔(E.Schrodinger)、西博格(G.T.Seaborg)等西方学者完成的;从科学史与科学创造心理学的角度,创立以详尽考证与剖析门捷列夫的理论及其他学术遗产、发掘其科学与哲学意义为使命的“门捷列夫学”的工作是由苏俄学者凯德洛夫(Б.М.Кедров)、特里福洛夫(Д.Н.Трифнов)等人完成的;从方法论与交叉科学的角度,提炼出门捷列夫理论中的方法论内核,并将其系统移植于科学技术史、元素演化理论等一系列领域,由此开辟出门捷列夫学说从理论层次发展到方法论层次拓展的研究方向,则主要是由中国学者王克强 (Wang Keqiang)及其项目组进行的。

  1995524日,多位科学史、科学哲学与方法论权威专家云集北京,召开了“‘门捷列夫学比较研究’学术讨论会”,讨论并确认了上述观点。

  上述“三条基本发展线索”所展示的“西方门学”、“苏俄门学”,从不同的方向将门捷列夫周期表与周期律的研究,“像嚼甘蔗一样嚼得没味了”;那么,“中国门学”还会有何新的作为、新的高招呢?

  (系列“报道性论文”之二十八)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