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呼唤新型“形而上-形而下”时间:2015-06-08 内容提要:“形而上-形而下”研究的发展趋势:从“平面研究模式”到“立体研究模式” 人们也许熟知湖北卫视反复播出的杨叔子名言:“……唯能创新,才有后劲。”但并不完全知道,杨院士所说的“创新”与“后劲”,有哪些别具一格的内容。 近日,我们研读《杨叔子序》(载本报2013年8月2日A3版),获下列心得: 1从“形而上-形而下”的现象与规律的角度,看“创新”与“后劲” 1) 从“形而上”与“形而下”谈起 杨先生指出:所谓“形而上”,是指科学“创新”的“一般的理论和方法愈概括,就愈高深,其覆盖面也就愈大,科学价值就愈高。”所谓“形而下”,是指应用这类科学“创新”所导致的“具体内容,可操作性愈强,使用愈简单,适用范围愈广,实用价值就愈大。” 例如,牛顿力学、电磁学、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力学,皆是已公认的最高深的、覆盖面最大的、科学价值最高的“创新”成果,因而皆是“形而上”的经典。 依据上列经典导出的应用型成果——卫星导航原理(GPS导航系统的工作原理)、“卫星导航产业”(中国卫星导航产业高速发展,预计2015年产值将超过2250亿元)、“卫星定位仪”(即GPS接收机,它是普通公众皆可自如操作的卫星全球定位工具),皆是“形而下”。 2)“形而上”与“形而下”是相对的;因此,“创新”与“后劲”也是相对的 例如,“卫星导航原理”同时具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特性(两重性)——相对于牛顿力学等经典,它是“形而下”;但它相对于“卫星定位仪”,则显然又是“形而上”。 同样地,“卫星导航原理”还具有“创新”与“后劲”之两重性——相对于“卫星定位仪”,它是“形而上”的“创新”理论;但它同时又是相对的“形而下”,因为它仅是对牛顿力学等经典所具有的强大“后劲”,进行了又一次具体展现而已。 2 从“牛顿革命”看“形而上-形而下”、“创新-后劲”现象与规律 1)牛顿学说(及其所导致的“牛顿革命”)是说明“形而上-形而下”、“创新-后劲”的经典实例 由“文十八”等中论述的“牛顿革命”(及其立体的“两层次结构”),可进一步推导: (1)相对于牛顿理论及“牛顿理论革命”,电磁学、量子力学、爱因斯坦力学等理论的创立,皆是经典的“形而上”的科学“创新”。 (2)但是,相对于牛顿方法论及“牛顿方法论革命”,上列理论却皆仅是“形而下”——因为,它们皆仅是应用牛顿方法论而展现出的强大“后劲”而已。 由上可见,“牛顿方法论革命”是较“牛顿理论革命”更高一级的“形而上”,因此,前者具有较后者更宽广、更持久的“形而下”的“后劲”。 显然,当“牛顿理论革命”的“后劲”处于“饱和性发展”即“量增长时期”之后,“牛顿方法论革命”仍处于“突破性发展”即“序增长时期”——它“后劲”十足,又接连导致了电磁学、量子力学、相对论力学等革命理论的源源涌现! 正因为如此,我们应深深地知道——唯能“方法论层面的创新”,才能获取N倍于“理论层面创新”的“后劲”。如此大是大非,实不可不察! 2)是否还有堪与牛顿学说(及“牛顿革命”)媲美的学说(及其所导致的“革命”),等待我们去探究、发现与展示、开发,从而导致理论、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新一轮“形而上-形而下”、“创新-后劲”现象与规律的展现呢? 对此,杨先生指出: (1)“门捷列夫的学说,同欧几里得、牛顿等人的学说一样,也可分为‘果肉’(具体内容)和‘果核’(一般方法)两个部分。它的‘果核’,也可按照自己特定的基因顺序,导致新的科学之树与成果,源源不断地产生。” (2)1969年,美国国立科学院院士盖尔曼等运用门捷列夫方法,导出了类似于“元素周期表”的“创新”——“重子周期表”,而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这个实例的意义,还在于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门捷列夫的学说,也能像欧几里得、牛顿等人的学说那样,从‘个别’走向‘一般’,即从影响一个学科到影响多个学科,甚至从一个侧面影响科学的全局吗?怎样才能使之从‘个别’到‘一般’呢?” 综上所述,可发掘出两个问题: 其一,欧几里得学说、门捷列夫学说可能堪与牛顿学说媲美吗?这二者是否可能导致与牛顿革命媲美的“欧几里得革命”、“门捷列夫革命”呢?这两个革命也分“理论革命”和“方法论革命”两个层次吗? 其二,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有可能在使“形而上-形而下”、“创新-后劲”的研究,从“单层次的‘理论革命’平面模式”上升为“多层次的‘理论革命—方法论革命’立体模式”的同时,还进而导致理论、方法论两个层面的新一轮“形而上-形而下”、“创新-后劲”现象与规律的展现吗? 这两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将可能导致深远的结果吗? (系列“报道性论文”之二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