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13-呼唤新型“立体转型模式”(中)

时间:2015-06-06     作者:时栗芳 春雨【转载】   阅读


  内容提要:“社会转型研究”的未来走向:从“专题研究”到“专科探索”

  迄今为止,尚未见有人将“转型”作为专题,立项整体研究;更未见到有人欲对此进行系统地“专科探索”,期以建立一门学问——“转型论”,甚至欲创立“转型学”。

  1即使是信息革命的源头和魁首——美国,也缺乏对“转型”的专门理论研究;因此,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详言之:

  1)美国“硅谷的兴起”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典事例

  如所周知:“硅谷最初的形成原因很简单,它只是政府为了留住斯坦福内一地区的留学生,提高当地经济的一个政策,没想到最后那个地区经济飞速发展,”竟然形成了一个引领性“信息化产业群”——硅谷。

  显然,这个以“硅产业、产品”为主体的创业之谷,乃是“无意插柳柳成行”的产物。

  2)美国“微软的创立”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的经典事例

  美国微软是“信息化产业群”的“标志性产业”;但这个“经典产业之中的经典”,也只是“闯荡信息江湖”的一个意外结果——谁也没有想到:1976年,尽管教授和父母一再劝导,比尔·盖茨仍在一片嗟叹中,毅然决然从英名盖世的哈佛大学退学,放弃原来选择的法律专业,全力去创建微软公司。

  每念于此,不禁油然而生“有心栽花花不发”的感叹……

  2 环视全球,研究“信息化”与“信息经济”的著作连篇累牍,但尚未见到有人从“转型专题研究”的新角度,对它们的“本质”进行透彻分析与充分论证。详言之:

  1)学术界与社会上曾流行着一种观念——“硅谷”是“信息化产业群”的“标志性产业”,是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时代里程碑、历史转折点与战略突破口

  人们普遍认为:“硅谷改变了世界”;硅谷最能代表“信息产业、产品”的本色、本质,最能展现“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与“信息时代”的风采、风韵、风尚!

  但诚如“本系列‘报道性论文’之十一”(下称“本系列文之11”)所论证——“信息流动”才是“信息产业、产品”的本质特征;而“硅谷”的主体——“硅产业群”及其“硅产品”,仍只能以“实物流动”为本质特征;因而,亦可视为知识含量最高的“工业产业、产品”。

  有人曾提出“后工业时代”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工业时代的高级阶段”。据此,可将“硅产业、产品”,定义为“后工业时代的产业、产品”。

  就这样,“硅谷”是“信息化产业群”(乃至“信息革命”、“信息经济”与“信息时代”)的“标志性产业”之论断,就可被“信息流动”这一票所否决。

  2)一直到最近,我们还认为:“微处理器”是信息经济(乃至知识经济)与工业经济的分界线

  我们也长期认为,“硅谷”是从“工业化”到“信息化”的里程碑、历史转折点与战略突破口;一直到最近撰写“本系列文之11”时,我们还拟在此文章中做下列表达:

  个人电脑的核心部件——微处理器,物质、能源成本仅占总成本的2%,而知识成本高达98%。真是天翻地覆,乾坤倒置!微处理器实物成本与知识成本比例的大颠倒,也许是社会从“实物经济”过渡到“知识经济”的一个主要标志。

  只是在此文章的进一步撰写与研究中,我们才在“引领性研究“与”转型学探索”的视野下发现、并简明表达了“信息流动”这一本质特征后,才忍痛割爱——将这个自己曾认为十分经典、精辟、到位的表达,全部删掉。

  由此来看,还可做进一步推导——信息经济一定是以“信息资源开发与商业化”为前提的,微软就是这方面的经典;比较之下,硅产业开发的核心资源,仍是自然资源——硅。硅产业既然建立在“硅”资源之根基上,焉能指望它创造出“一流的信息伟业”?!

  于此,根据我们“已经考察过的科学路线来推测未来”(凯德洛夫语),就可以从对“工业化”与“信息化”分界线的确认,来理论预测从“信息化”到“知识化”的历史转折点与战略突破口,并进而确定理论设计“知识化产业群”的主攻方向与战略目标。

  关于这些,我们还将进一步重点探讨。

  (系列“报道性论文”之十三)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