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12-呼唤新型“立体转型模式”(上)

时间:2015-06-06     作者:时栗芳 春雨【原创】   阅读


  内容提要:中国“转型研究”的历史走向:从“轻视排斥”到“专题探索”

  纵观中华乃至世界之全局,最触目惊心的莫过两个字——转型。

  1中国近代之所以遭受百年国耻,是没有明察近代世界“转型”——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因而,没有及时实现中国社会的“转型”

  湘军悍将胡林翼,晚年任湖北巡抚在骑马巡江时,见长江水师的船队,正耀武扬威,逆流而上;鼓着风帆,飞着桨橹,乘风破浪,浩浩荡荡。他高兴之余,颇感气壮——

  不料,听到远处传来嘟嘟嘟……一艘吐着黑烟的英国火轮船,不靠风帆,不靠桨橹,逆流飞奔,迅速超越湘军水师时,激起的波浪,掀翻水师的一条船,旁船的士兵,纷纷跳下水救人。胡巡抚当即一跟头摔下马,部属弄醒他问:胡大人怎么了?胡林翼讲了一句极为精练而经典的话——“天变了”。

  这故事说明:“转型”就是社会(与军事等)发生天大变局。正是这种“转型”,在使英国昌行“最为触目”的“日不落帝国”国运之同时,也令多国遭遇到“最为惊心”的“半殖民地化”(甚至于“殖民地化”)之天大国耻。

  兵器与战争的转型,往往是“社会转型”的缩影;前者往往最集中、最鲜明、最经典地说明:什么是“转型”、为什么要“转型”。从世界范围看,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转型,造就了前所未有之天大强敌!诚如李鸿章所惊呼:“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三千年未有之强敌!”——十艘火轮船胜过万余风帆,百支洋枪胜过万把大刀!!

  由此可联想到:正是“转型”,使现代“信息化战争”中毁灭力的“一盎司硅大于一吨铀”的现实与原理,先后在科技、经济、社会(与战争等方面)重演。

  因此,率先“转型”取得“新春效应”(参见本系列“报道性论文”之十)的民族、国家、集团,皆居于“高势位”——拥有“一盎司硅大于一吨铀”的新型财富与生产力、战争毁灭力;当他们以此来欺负乃至征服尚未“转型”,而居于“低势位”者,则“战争一边倒”,就是料想中的事儿了。

  2乾隆因其“知识结构图”中缺乏一个“纲领性知识”——“转型”,而终生无法引领中国社会“转型”;因而,他虽创造了“富甲天下”等多项世界之最,终究因丧失了“战略机遇期”,而导致中华国土沦丧、大国地位沦落!

  乾隆之所以创“全盛时代”,是因为雍正除了把皇位稳妥传给他之外,还给了另一项珍贵的礼物——最成功的系统教育;“乾隆在施政生涯中表现出的知识面之广、文化功底之深厚、对中国历史经验掌握之娴熟,是历朝历代其他皇帝所不能比拟的。”

  若从世界范围看,“乾隆全盛”之际,正是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展开之时,也本应是“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转型”的“战略机遇期”。此时,若以乾隆之“雄才大略与绝对权威”,乾隆朝之“富丽堂皇与富甲天下”,全力以赴及时实现“转型”;则中国绝不会逊于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学习西方、跟踪模仿、快速崛起、走向世界大国的日本。因而,也绝不至于陷入沦落的深渊!

  但是,乾隆因未识“转型”,而“不愿意接受世界的变化,不相信世界能有国家会超过中国。”更陶醉于自己创造的“全盛时代”,不相信世界能有哪个国家的君王会超过自己。故尔犯了极大的错误——不识时务,丧失时机;没有及时实现中国社会转型。因而:使得中国(以及“乾隆全盛”)被“转型”这一票所否决,不久便“沦为时代弃儿”。诚如邓小平曾告诫说,“什么错误都可以犯,丧失机遇的错误却不能犯”。

  时也、时也,审时度势是多么重要!这也许是做任何事情所必需的首要思考——工业革命,沧海横流,惊心动魄;信息革命,精彩绝伦,荡气回肠;凡此种种,都是时代的产物,“转型”的创造!

  那么,英美两国作为工业革命、信息革命的源头和魁首,他们是否把“转型”作为专题来进行研究了呢?中国探索者是否有可能从“引领性”之新角度,来看“转型”这个旧的问题,从而在“转型”这个专题研究上引领世界呢?这是本文下两篇将重点论述的问题。

  (系列“报道性论文”之十二)




最新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进行回复登录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