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呼唤新型“比尔.盖茨之母”时间:2015-06-06 内容提要:培育“引领性人才”的未来走向:从“电脑从娃娃抓起”到“系统从娃娃抓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此,若从“引领性视野”,看比尔·盖茨,能否获前所未闻的真知,并可助我们确定理论设计新型“引领性产业群方案”的“主攻方向”与“突破口”呢? 1“信息化”是在一批精英的推动下产生的。如果一定要评选出一个“标志性人物或人选”,我们选比尔·盖茨。理由是: (1)从“产品”来看。英特尔公司1971年推出的微处理器,及以它为代表的硬件产品,仍是一种典型的、传统的“实体产品”(又称“实物产品”);而微软公司1995年推出的“视窗95”及以它为代表的计算机软件产品,则是一种新型的“虚体产品”(“非实物产品”)。 因而,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经济,仍然是明明白白、结结实实的“实体经济”(亦可称“实物经济”)。 (2)从“产品的流动”来看。以微处理器为核心的硬件产品的流动,只能是“物流”,而以“视窗95”为代表的软件产品的流动,可能是“信息流”!这种“信息流动”,正是以计算机软件产品为代表的“信息产业、产品”的本色、本质,是“信息经济”的风格、风韵! 因此,软件产品应该最能体现“信息革命”的风采、风情,最能展现“信息时代”的风尚、风味! (3)从“产品的生产线”来看。生产计算机硬件产品的仍是典型的、传统的“工厂化”的“实物生产线”,仍具有经典的“机器化”味道——生产者仍是集聚在以“机器”为核心的“生产线”上,组成一条条的“生产流水线”。 而计算机“软件生产线”则不然——它以“头脑”为核心而构成,生产者常散居在各自的办公室内,甚至于可以散落世界之各地,通过“互联网”连接为“编程生产线”,由此源源不断地生产出“软件产品”。 综上所述,若评选“信息化产业群”的“标志性产业”,非美国微软莫属(而与英特尔无缘);若评选站在“从工业化产业群到信息化产业群”的“历史转折点”上的“标志性人物”,则非比尔·盖茨莫属;若评选“信息化产业群”的“主攻方向”与“突破口”,应非“电脑软件产品”与“软件产业化”莫属! 2如果一定要为比尔·盖茨评选一个“标志性母校”,我们选让他13岁时进入了看来并不起眼、但极富前瞻性的电脑培训班的美国西雅图湖边中学,而与英名盖世的——哈佛大学无缘。理由是: (1)当代电脑奇才、世界首富和微软这个电脑软件的“引领性公司”等等,皆源于上述的“电脑培训班”所开设的“电脑课”。 1976年,“电脑界的科技浪潮汹涌澎湃,一浪高过一浪。”21岁的比尔·盖茨,在教授和父母的惋惜声中,毅然退学于哈佛大学法律专业,全力投入到刚刚创建基业的微软公司。 显然,相对于比尔·盖茨与“电脑化”,湖边中学及其电脑培训班的贡献是多么的重大、伟大! (2)引人无涯思绪的是,N个计算机专业人才创造的经济、社会价值而特别是科技价值之和,也许竟然抵不上一个比尔·盖茨所创造的! “电脑化”导致了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巨大、迫切需求,于是,计算机学院(与电脑培训班之类的非专业教育机构)雨后春笋般涌现,培育出蜂拥而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从而使计算机专业、产业与产品、市场漫天蔓地…… 但是,千千万万的计算机专业人才虽支撑起了“电脑化新天地”,他们却只能在比尔·盖茨等先贤开垦的一望无际的计算机田野上,争得一小块地,种种“家人参”罢了。 因此,不仅要效法比尔·盖茨,还要研究“比尔·盖茨之母”即湖边中学及其电脑培训班的贡献与奥秘——“电脑从娃娃抓起”。 那么,什么是“知识化时代”的风尚、风味呢?哪儿是从“信息化”到“知识化”的“历史转折点”与“突破口”呢?是否可以认为:“系统从娃娃抓起”也将产生类同“电脑从娃娃抓起”的效应,从而由此也将产生与“计算机教育产业群”类同的“系统化教育产业群”呢?它是否可定为“知识化产业群”中的又一个子产业群呢? 这正是我们首倡“引领性”大探索、并欲搭建“引领性产业群方案”大评选平台,所要解决的又一重要课题。 呵!母校,母亲…… (系列“报道性论文”之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