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宁市农业局多管齐下力保茶叶质量安全时间:2015-09-10 茶产业是咸宁“三大百亿产业”之一,近年来,在湖北咸宁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动下,茶产业发展突飞猛进。2014年,全市茶叶总面积发展到32.73万亩,综合产值达到41.3亿。茶叶作为直接饮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重于天。茶叶质量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农业部门工作的重心,通过悉心指导、严格要求、有效防控,目前我市茶叶食品安全防控保持在较高水平。 1、源头控制,进一步规范茶叶生产水平。 一是改良土壤和品种,提高标准化茶园比例。严格执行每年茶园秋冬开发工作意见,先规划再建园,加大“槠叶齐”、“中茶108”、“鄂茶1号” 等低氟无性系品种推广力度,加快老茶园低产改造,每年不少于3万亩。目前全市已发展低氟茶园3万余亩,到明年可逐步满足生产需要,五年后达到自给。二是规范农药、化肥使用,降低生产污染风险。指导茶农、企业科学施肥打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大面积开展病虫害绿色防控,杜绝使用高毒、高残留、富磷农药,建设标准化生态园,推动茶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三是提高机械化采摘水平,加强老青茶原料质量。大范围推广适宜老青茶原料采割的机械,增加采割批次,改老采为嫩采,提高全市茶园机械化、现代化生产水平。 2、加工创新,进一步提高茶产品质量。 一是推广清洁化生产。制订了《咸宁市茶叶清洁化生产技术规程》,严格规定企业在原料收购、鲜叶凉晒、加工生产、包装存贮等方面应执行的清洁化要求。严格执行茶叶凉晒、存储相关要求,防止加工过程二次污染。进一步推进青砖茶标准化晒场、存贮仓库等各项标准各项要求的执行,完善奖惩办法。截止目前全市已新建砖茶标准化水泥晒场5万平方米。二是加强安全检查与质量认证。规模茶场必须配备安全自检设备,对青叶原料及产品进行检测。加工企业要主动参与原料基地的安全生产监管,对不合格的原料一律不收。引导茶叶加工企业积极申报QS认证,使QS认证企业成为我市茶叶生产加工的主体。引导茶叶企业(基地)开展“三品”认证和GAP、HACCP、ISO90001等质量监控与管理认证,提升茶叶生产安全水平。三是引进先进机械和工艺,加强生产示范。加快初制加工机械即不落地清洁化自动烘干加工机械推广。在全市茶企业中选点打造现代化加工示范点,带动茶加工清洁化、自动化、标准化发展。 3、明确职责,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监管。 我们不断优化市县茶叶管理部门人员配置和工作权限,进一步加强茶叶质量安全监管,强化基层茶叶质量安全管理责任。重点排查和治理带有行业共性的隐患问题,坚决查处茶叶食品安全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清理整顿茶叶生产加工场所,坚决取缔无生产许可、无卫生许可、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砖茶初制、精制加工厂。2015年4月,我们组织对全市砖茶产业开展质量安全检查,重点对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生产记录、农业投入品和企业卫生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查看和了解,向企业宣传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相关标准和法律法规。同时,为全面打造“赤壁青砖茶”全省茶叶公共品牌,赤壁市今年出台了“赤壁青砖茶”公共商标使用管理办法,规定了“赤壁青砖茶”商标使用条件、使用程序和管理措施。 4、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推广机制。 一是加大茶叶产学研推公共平台建设的投入。加快咸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心建设,设立茶叶质量安全检测分中心。促进赤壁已建成的黑茶检测中心投入使用,加快建设青砖茶科研中心。组建产学研推科技团队,为茶叶自动化加工设备、健康功能成分分析、质量检测、历史文化整理大决和品牌策划等提供科学支持和坚强保证。我市已与华中科技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多名专家教授合作,试验研究茶原料发酵设备改造升级,推动茶产品实现产量和质量的飞跃。二是加大技术培训指导和推广的投入。组织企业和茶农开展技术培训,重点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茶叶标准化生产技术、幼龄茶园的管理技术、高效茶园的栽培技术等现代化生产管理技术等。两年来赤壁、崇阳等砖茶生产重点县(市)都举办了多场茶叶生产技术培训,通过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发放资料等手段,全市共培训和指导企业、茶农3000余人次,发放相关技术资料5万余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