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汉川市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时间:2015-03-05 近年来,湖北汉川市按照新农村“一线一点”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口,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着力培植特色产业 一是发展特色种养。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种养,带动农民增收。西江乡发展甜玉米种植2万亩、紫包菜种植4000亩;湾潭乡发展药用野菊花、芦笋等特色种植2000亩,建设60万只标准化肉鸡养殖小区1个。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强龙头。注重借助外力,开展招商引资,培植产业发展后劲。城隍镇引进回归创业老板投资2.5亿元,新建汉城国际建材大市场;引进金鼎肉制品公司投资8000万元,开展牲猪屠宰及物流配送,配套建设3000吨冷库1座,建成后可实现年屠宰生猪40万头。 二、全面推进新型社区建设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按照统一规划、产城一体、分步建设的思路,制定完善新农村建设示范线、示范点规划和三类新社区建设五年规划。从2013年起,以仙女山、马口、沉湖、开发区等乡镇为重点,计划用5年时间建设三类新社区80个。目前,南河新城、西江北河产业新城已建成使用,刁东孔沟新城、沉湖福星社区、开发区红卫社区等即将开工建设。 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将社区建设与市场培育相结合,西江乡引进老板投入资金20亿元,新建北河服装产业园,有效带动了社区居民就业;整合农村危房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资金3000万元,支持刁东长兴铺、庙头中心台村等村开展农村住房改造,推进农村社区净化、美化、洁化、亮化建设,有效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三是完善功能配套。积极引导市直职能部门将服务项目向新社区延伸。在已建成的5个新社区(马口严山、刘隔小兴、刁东长兴铺、庙头中心台、南河新城)中,民政、计生、公安、综治、城建等职能部门设点办公,开展水电费收缴、移动电话办卡收费等服务项目。 三、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实行区域开发。推进农田集中开发、水利集中建设、基地集中打造、项目集成管理。全市整合水利、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扶贫开发等项目资金3.5亿元,先后在南河、西江、湾潭、沉湖等乡镇实施区域综合开发项目11个,改造中低产田11.8万亩,疏竣沟渠37.5公里。 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投资3.8亿元用于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田水利等“一线一点”基础设施建设。全市新建通村公路21公里,完成水厂建设改造8座,新增安全饮水人口11.7万人,实施农田标准化改造5.3万亩,安装路灯3000多盏,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三是引进BT模式。对投资大、工期长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采取BT模式开发建设。武荆高速连接线绿化亮化工程采取BT模式筹资1.8亿元开展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4000万元,完成排水管网铺设4500米,建成后武荆高速汉川连接线将成为汉川快速景观通道。 四、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一是大力推进景观通道建设。按照“分类规划、分段推进”的思路,开展绿色长廊建设。完成投资8000万元的滨湖大道景观通道改扩建工程,新建绿化带3000米,安装路灯200盏,建成集交通、景观于一体的城市主干道。连通汉川火车站的景观绿化亮化工程完成投资 2000万元,栽植风景树800株,安装路灯120盏、新建花坛1万平米。 二是大力开展重要节点改造。新改扩建“一线一点”中心村和新社区等重要节点8个。其中庙头镇投入资金200万元,完成中心台村景观塘改造和绿化带项目建设,立面改造房屋30间,整治供给排水网1200米,新建农民健身场所2个,安装路灯200盏。刁东长兴铺社区投资 1800万元,新建联栋村民新居2排100套,拓宽、硬化和改造村级主次干道4.8公里,新建花坛160个,绿化植树3000余株,安装路灯200余盏。 三是建立垃圾清运体系。全面实行分类指导,一般乡镇垃圾采取“农户收集、村组转运、乡镇处理”的模式,工业园区采取“企业集中、园区处理”的模式,城区周边乡镇与市区一体处理。全市共配备保洁员800多名、大型垃圾清运车50多台、垃圾箱7000多个,初步建立起农村环卫长效保洁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