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18+-呼唤新型“牛顿风格研究”(下)

时间:2015-06-08     作者:时栗芳 春雨【原创】   阅读

内容提要:“牛顿风格研究”的发展趋势:从“牛顿理论革命”到“牛顿方法论革命”

  综前所述,可推论:“牛顿革命”应分为两个层面——“牛顿理论革命”、“牛顿方法论革命”;并且,二者不仅是“科学中的革命”,也是“经济(与社会)中的革命”。

  那么,从“引领性视野”来看“牛顿革命”,能否对这个极重大的命题,进行最为粗略的、但却是“框架结构性”的初步探讨呢?

  1“牛顿理论革命”的意义

  略举两三例,便可显见:牛顿理论至今仍是世界各国“开展国际竞争、科技兴邦、富国强兵”的最具革命性的创新驱动力量——“第一生产力”。

  1)从《中国导弹之父》谈起

  “两弹一星”,立国重器;以钱学森为首的“两弹一星”元勋们,实居功至伟矣!

  但是,当权威媒体来拍摄《导弹之父》专题片时,钱学森表示:导弹原理是已解决了的问题,我们不过是应用它,建立了中国的导弹事业;这是组织上交给的任务,是我们团队尽心竭力完成的。

  善哉!师言。不仅文品出众,更是人品典范——引领团队,富国强军,又不居功;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毫不吹嘘。

  后来,这个专题片播出,题目为——《中国导弹之父》。

  2)牛顿方程组不仅是牛顿物理学的理论基石,也是“工业化”社会(和“太空时代”等)的直接科学源头,并仍是现代一切机械制造、土木建筑、交通运输等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

  诚如世界科技史泰斗、著名美国科技史学家科恩在其代表作《科学中的革命》中指出:

  (1)本世纪最为壮观的活动——对空间的探索——并不是爱因斯坦物理学的一个例证,它只是牛顿物理学的直接应用的一个实例。

  (2)爱因斯坦理论颠覆了牛顿理论的根基——牛顿时空观,但并没有彻底取代牛顿理论,“牛顿理论仍然在许许多多科学的和日常经验的领域中占据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2“牛顿方法论革命”的意义

  略举两三例,还可得出更为深远的初步结论——从一个侧面看,迄今为止的近代史与现代史,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以“牛顿方法论跨学科(跨圈)推广应用”(简称“牛广”)为科学主线,开展“国际竞争、科技兴邦、富国强兵”的历史。

  1)“牛广”的第一个成功经典——麦克斯韦方程组,不仅是电磁学的理论基石,也是“电气化”社会的科学源头

  对此,钱三强等曾经写道:电磁学“直接导致了电力时代的出现”;于是,“人类历史上就开始出现了以电用于动力、照明、通讯(进入二十世纪又加上自动控制)为基础的现代文明生活。”

  2)“牛广”的另一些成功经典——海森堡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等)、爱因斯坦方程组,不仅是量子物理学、爱因斯坦物理学的理论基石,也是“信息化”社会(与核电时代)的科学源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方程基础上建立的“描述微观世界物质运动规律”的量子力学、“描述宏观高速物质运动规律”的相对论力学,“与其说是对牛顿力学体系的否定,倒不如说是对牛顿力学体系的扩展,使力学的范畴向大小两端延伸。”(谈镐生语)

  杨振宁在《美与物理》学术报告中,论及上述方程的重要意义时曾指出:没有量子物理学、爱因斯坦物理学大革命,“核能发电、核武器、激光、半导体元件以及今天的计算机通信工程……都不可能发生。”

  至此可见,牛顿发动了两场革命:“牛顿理论革命”、“牛顿方法论革命”,二者合一,可称为“牛顿革命”。这也是相互联系的三个概念,不可混淆!

  那么,这一区分,会带来上列研究领域的最为初步的、粗略的,但却是“框架结构性”的新变化、新图景吗?这种新变化,是否还会对欧几里得、门捷列夫等巨匠的学说及其研究,带来“框架结构性”的重大影响吗?进一步看,它是否还会对整个科学及其“框架结构性”研究,带来重大的影响吗?

  对此,我们将在后续论文中进一步论述。

  (系列“报道性论文”之十八)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