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07-呼唤新型“引领性产业群方案”(上)

内容提要:中国“新兴产业群方案”的发展趋势之一:从“本国创造”到“全球评选”

  其实,世界各国特别是大国创建“引领性产业群”之必要性,十分明显,勿需赘言。

  关键在于:面对此惊世骇俗之大是大非——百年甚至千年以上才能一遇的历史狂潮、狂飙狂澜,谁能不惊不躁,谁能主其沉浮!?

  那么,应沿着什么方向与路线,去开启中国的“引领之旅”呢?

  1征集方案,“重赏智夫”;期以收“集全球智力为我所用”之效。详言之:

  2001年9月,“首届全国‘中华科技传统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在北戴河召开。会议的议题很是诱人,其核心内容是:后现代之中国科技,能否走出一条自己的新路;为此,当前最需要做哪些工作?

  有的参会专家认为:(1)当前最需要做的工作之一,是征集有关“新路”的方案,以供决策者制订国策时,增添一种参考。(2)鉴于“信息化”(亦可称“电脑化”)、“数学化”、“生物化”和“纳米化”等皆非中国首创,其主流也不在中国;因而,与“信息化”等并列的“系统化”有可能成为制定中国“新路方案”的重要思路。

  由本系列论文可显见:征集有关“引领性产业群”的方案,乃是一项关系到“民族大义”的大探索,必须义不容辞地正视、迎接这项难得一遇的“顶层挑战”。因此,只要能科学地借助全球智力,达到目的,又何惜重奖之。关键在于,如何使形成的成果,为我所用、甚至“唯”我所用。

  退一步讲,即使一时难达到上述目的,若能首倡“引领性”大讨论,促成首创“引领性科技”、“引领性产业群”与“引领性成果”之讨论与评选的大平台,本身就是一大功德、至少是一大创举、创意。

  那么,应沿着什么方向与路线,去征集方案,“重赏智夫”,期以收“集全球智力为我所用”之效呢?

  2创立标准,“人案我评”;期以收“他耕我获”之效应。详言之:

  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进步的标志,特别是“引领性进步”的里程碑,往往不是千万项小发明、小发现与小创造的总和,而是那些能突破传统框架,特别是能导致新的科技、经济、社会潮流兴起并最终使之转型的“引领性成果”。

  诚如《大国崛起》解说词在引经据典之后所指出: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革命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市场经济。

  从上述中,可提炼出三项“引领性科研成果”——牛顿力学、瓦特蒸汽机与斯密市场经济模式。正是这三者:“引领性的科学—技术—经济模式”,环环相扣,先后“引领创新驱动”英国工业革命前行,在几百年中超越了其他各国。由此看来,英国引领全球,绝非偶然!

  不难看出,上述三项“引领性成果”,实质上具有共同的特性——“引领性”,它们皆是“引领性生产力”(或者称“引领性的创新驱动力”),皆具有“一招鲜”的“引领性创新驱动功能”。

  由此,还可提炼出一条核心标准:“引领性标准”。应用此标准去评选“引领性产业群方案”,则可显见:凡小敲小打,小发明、小创造式的方案,一律不能参选;凡跟踪模仿、无首创首倡精神的方案,亦不能参选!

  那么,应沿着什么方向与路线,应用“引领性标准”去创造、发现与评选“引领性产业群方案”,并使之“唯”我所用呢?

  再者,虽然从科技角度看,“系统化”堪与“数学化”、“信息化”等并列、媲美,已是同行专家之共识,但毫无疑问,当“系统化”尚未转化为“引领性产业群”或形成确有说服力的“引领性产业群方案”(甚至导致社会再度转型)之前,人们对上共识,是难以产生共鸣的!

  那么,应沿着什么方向与路线,去提供首批“引领性产业群”与“引领性成果”呢?

  (系列报道性论文之七)

技术支持: 时代之光 | 管理登录
seo seo